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一流的若干思考
  • [摘要]随着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中国政治学学科又一次迎来了重大发展契机。在走向世界一流之始,学界应该围绕着学科建设目标、学科价值定位、学科文化建构、学科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交流以达至共识。在学科建设目标上,政治学的“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在价值上无分轻重,逻辑上先后有序、事实上相互蕴含;在学科价值定位上,现阶段中国政治学“求理”和“致用”两种取向同等重要,政治学人应该在承载这两种取向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维持平衡的张力;在学科文化建设上,以组织形态存在的政治学应该重视树立学科信仰、培育团队精神、建全学科制度;在学科功能上,政治学应该树立杰出学科人才培养优先的理念,以涵养德行、孕育情怀、拓宽视野、创新模式等作为打造人才培养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
  • 张桂林
  • 全文[ PDF 1373.0 MB ] 2018.4(3):2-12  共有 899 人次浏览
  • 中国的国家成长“早熟论”辨析——以关系叠加为视角
  • [摘要]“早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文明和国家成长的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时间早迟;二是与“早衰”相对应的过早成熟。后一层涵义在价值层面缺乏应当性和正当性。只有转换视角,从历史政治学的关系叠加的角度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的国家成长。中国的国家成长是在其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内生演化出来的。血缘关系与地域关系的叠加,使得中国的国家成长不是在旧的关系形态被“炸毁”的形态下行进,而是旧的社会关系与新的社会要素相互纠缠。为了代替旧的办法,经历了顽强而长久的斗争,从而实现了中国国家成长的三次大突破。
  • 徐勇
  • 全文[ PDF 981.0 MB ] 2020.1(5):2-9  共有 734 人次浏览
  • 试论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这十分重要和及时。前些年甚至到现在,理论界和社会上对民主本身内涵的理解出现了多样的认识及多样的认同。比如:一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二说“讲民主是个好东西,但不是说民主没有问题,没有局限性”即说“民主是个不坏的东西”;三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搞不好是个坏东西”。如果把民主放到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就会必然得出如下结论:在当代中国,对于最广大人民来说,人民民主是个好东西,资产阶级民主是个坏东西。民主既是国家形式,即政体;民主又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即国体。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有机统一,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的上位。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联系起来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思想。
  • 李慎明
  • 全文[ PDF 1411.0 MB ] 2020.6(5):2-13  共有 810 人次浏览
  • 国家间的可比性与不可比性分析
  • [摘要]国家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家间的可比性与不可比性,尤其是比较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一直是现实政治的重大关切和比较政治研究的首要目标,也是人们长期争论的问题。只有将这一问题回归比较政治学的本源,即以对政治现象的基本特质的深入思考来分析作为一个政治现象的国家的特质,以政治现象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为核心来认识国家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政治现象的基本特质、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的相似性和各种维度的差异性或复杂性来认识国家间的可比性与不可比性,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国家间比较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国家间的可比性是由各国作为“民族国家”这个实体具有的同质性和各种维度的差异性所决定的,而不可比性是由过度强调政治现象之间各维度的量性差异——即以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政治现象所决定的,也是由过度强调文化差异等因素而否定民族国家间的同质性所决定的。而从模式政治来看,只有将一国问题和发展模式放到世界各国和各种发展模式的比较框架中来认识,才能避免种族中心主义的偏见。
  • 李路曲
  • 全文[ PDF 1529.0 MB ] 2020.5(5):2-15  共有 678 人次浏览
  •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原理探析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大规模的反腐败努力和制度建设,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已经具有了基本完备的形态。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治标”和“治本”两个阶段。发展完善后的监督体系,在内部结构上具有融贯性,在功能形态上则属于积极能动的类型,即它不是消极地进行执纪执法,而是积极地展开主动监督。就身份而言,监督体系不是自成一体、完全独立的,而是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发挥应当致力于维护国家治理体系的机体健康,并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在理论上,监督体系的基本使命可以概括为“防止政治衰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监督体系,应当遵循特定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 张桂林
  • 全文[ PDF 1666.0 MB ] 2020.4(5):2-14  共有 778 人次浏览
  • 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的要义与理路
  • [摘要]建构符合中国政治学学科特色与政治实践发展需求的学术话语空间与方法论体系,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界的共识与责任。其当下面临的问题是在科学实证化的建构取向下,如何在科学理性知识呈现的普遍性与中国政治不可同化的发展脉络之间,维系一种“呈现”与“揭示”的差异共生关系,且在此共生关系的话语空间建构中不断产生既对知识呈现而言的新材料,又对诠释本土政治机理而言的新方法。因此,我们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在与科学化建构相向而行的同时,要避免政治学术话语表述工具化,进而扎根于本土政治实践,发掘隐藏在历史文化脉络中的“原材料”。本文将话语建构回归语言、知识和话语间的内在博弈逻辑,并从语言交错、翻译延异、知识形态差异和演化,以及范式论对真理表述的局限性四个交织递进的层面,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建构及其创新的实现路径。
  • 赵中源 黄罡
  • 全文[ PDF 1380.0 MB ] 2020.3(5):2-12  共有 698 人次浏览
  • 制度、政策与效能:国家治理探源——兼论中国制度优势及效能转化
  • [摘要]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为中国政治学提出了新议题:如何理解制度优势、制度供给与治理效能的关系、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讨论上述议题,需要探究国家治理效能的来源。在当今国际体系中,国家作为一个共同体,其运行状况和竞争实力取决于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发展水平,二是治理能力。这也就是说,发展和治理是国家的双重任务和追求。无论谋发展,还是求治理,国家运转需要有制度支撑,也需要有政策支持,因此,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二者互动状况决定着国家治理的绩效。良好的制度要配套良好的政策才能产生良好的效能,中国发展绩效实则就是制度效应与政策效应相结合的结果。中国在实现发展中国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方面,尤其是在40多年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显示了良好的绩效。主要资源国家所有和多种所有制下不同经济主体市场化竞争的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单一制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这三项制度的综合效应支持了中国高效快速的发展,也为中国治理优势的展现提供了保障。今后,中国共产党应继续凭借集中性、协调性、持续性、高效性的制度优势,通过改革创新,集中力量解决人民关切的问题,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逐一解决最终实现制度的成熟固化。
  • 燕继荣
  • 全文[ PDF 1473.0 MB ] 2020.2(5):2-13  共有 864 人次浏览
  •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为实现新时代伟大历史任务作贡献——在庆祝中国...
  • [摘要]4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为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补课”的指示,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工作,中国政治学会于1980年12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弹指一挥40年。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正确的领导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如期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即将顺利开启之际,全国政治学界的老中青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这对于我国政治学界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凝聚共识,更好地做好学会下一步的工作,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 李慎明
  • 全文[ PDF 979765.0 MB ] 2021.1(6):3-8  共有 842 人次浏览
  • 严格政党治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关键要素
  • [摘要]勇于自我革命,严格政党治理,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党品格,是党赢得百年辉煌的关键要素。百年党史深刻昭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突破口,以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为重点内容的政党治理,赢得了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和中国革命全面胜利的伟大辉煌。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以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为突出标志的政党治理,赢得了党领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辉煌。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至上、自我革命为出发点,以正风肃纪、反腐倡廉、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为鲜明特色的政党治理,赢得了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辉煌。胸怀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通过严格的政党治理,必将赢得更久远的伟大辉煌。
  • 包心鉴
  • 全文[ PDF 1399434.0 MB ] 2021.3(6):3-12  共有 1187 人次浏览
  • 清源正本:解码公共行政学的范式之争
  • [摘要]公共行政学的范式之争,不仅是事关公共行政学身份危机的核心问题,也是公共行政学历史思辨中看似不言自明实则言之未明的关键问题。破解该问题的认知迷雾,迫切需要我们从范式概念的源头领悟中构建“学术共识”与“学科规范”的认知逻辑,从存在论、转换论与场景论的形式之争回到公共行政的事实本体,在本体视角解析中寻找破解范式之争的密码。并且需要以反思性、主体性、科学性的态度找到范式建构的传统基因与历史依据,从提出真问题、供给真概念、构建协同式学术生态与强化实践性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建构公共行政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 姜晓萍 谭振宇
  • 全文[ PDF 1555563.0 MB ] 2021.2(6):3-13  共有 999 人次浏览
  • 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摘要]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发生根本原因不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是苏共蜕化变质所致,即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他们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反思和分析这一历史事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人民至上观、实践真理观,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主要矛盾。苏联解体警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做到居安思危,毫不动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群众路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高度警惕敌对势力对我分化渗透。
  • 李慎明
  • 全文[ PDF 2356394.0 MB ] 2021.6(6):3-21  共有 1421 人次浏览
  •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显著制度优势的高质量民主
  •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制度体系本质特征的概括,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实现人民民主丰富实践形式的政治智慧和成功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形形色色的西方式民主的显著标志。相比较于西方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具有显著制度优势的高质量民主,主要体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实践体系,是能够有效维护人民广泛真实权利的民主;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治理能力的民主;是旨在构建全社会最大公约数、有利于更好维护发展共识的民主;也是追求社会和谐稳定与社会活力相统一的民主。
  • 樊鹏
  • 全文[ PDF 1166524.0 MB ] 2021.4(6):3-10  共有 964 人次浏览
  • 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
  • [摘要]二十大报告是党夺取新时代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要准确理解报告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把握“六个必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和灵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坚持自我革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到“三个务必”,永葆党的革命性、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进公正合理的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李慎明
  • 全文[ PDF 2007376.0 MB ] 2022.6(7):3-18  共有 279 人次浏览
  •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维护”的决定性意义——学习习近...
  • [摘要]当前,我们正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性,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较为全面论述了“两个维护”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现实意义,深入阐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定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历史经验;坚定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就要从思想理论上弄清马克思主义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特别是人民群众与党的领袖的关系;习近平是毛泽东、邓小平两个时代培养出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比较我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任期制,更加坚定“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的自信。
  • 李慎明
  • 全文[ PDF 4595414.0 MB ] 2023.2(8):3-38  共有 481 人次浏览
  • 政治蜕变、制度崩溃与国家分裂——苏共败亡30周年
  • [摘要]2021年正值苏联解体30年。苏联与苏共命运密不可分。苏联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物;苏共是苏联大厦的政治支柱,是苏联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根本与核心。苏共后期思想变质和组织蜕变,党内高层放弃思想信仰、否定历史,追捧西式“自由民主”,鼓吹“民主化”“公开性”是导致苏共败亡、制度崩溃与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分析研究苏共败亡的原因与教训对大党大国治乱兴衰具有重要警示意义。
  • 张树华
  • 全文[ PDF 1792364.0 MB ] 2021.5(6):3-15  共有 1440 人次浏览
  • 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方位与路向
  •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为政治学研究提供指引。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性决定的:一是基层治理在超大规模单一制国家结构中的基础地位;二是基层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即通过从中央到基层底部“纵向到底”的治理体系,将所有人都纳入国家组织体系中,并以为每个国民提供良好的服务获得国家认同。二是基层社会自我治理的现代化,即通过建立具有现代指向的“横向到边”的社会自我治理体系,促进社会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三是在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中,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形成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向。
  • 徐勇
  • 全文[ PDF 1033656.0 MB ] 2023.1(8):3-12  共有 729 人次浏览
  • 超越发展型国家与福利国家的共同富裕治理体系
  • [摘要]本文选取国际上两种重要的现代化模式——东亚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型国家与西方二战后形成的福利国家——作为“认知对比镜像”,论述我国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主要框架和特征,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数字化发展等多维角度阐释了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内涵。党政国家体系的高动员度、市场体系的高竞争度和社会的高活跃度,共同构成共富治理体系的多元驱动力量。与发展型国家和福利国家相比,共同富裕治理体系呈现出多目标特征,它综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橄榄型社会结构构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绿色发展、文化发展和数字化发展等多元复合目标,从而超越了工业时代发展型国家与福利国家的治理体系。
  • 郁建兴 刘涛
  • 全文[ PDF 1218918.0 MB ] 2022.5(7):3-12  共有 538 人次浏览
  •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辨识维度与遵循逻辑
  • [摘要]执政的核心问题是促使民众对执政主体拥护和支持的各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需要从本质维度(党所掌握的国家权力向权威的转化)、价值维度(执政理念与目标)、模式维度(执政与领导的复合)、能力维度(执政能力现代化)、绩效维度(成本—收益帕累托最优)等视角予以探析。党的执政规律的理念是遵循而非创设,遵循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遵循的路径是坚持从执政的实然基础到应然目的,遵循的方式是坚持执政规律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张明军
  • 全文[ PDF 1218194.0 MB ] 2022.4(7):3-13  共有 558 人次浏览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
  • [摘要]完成以现代国家建构为核心的国家转型,实现国家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现代国家凸显主权性、国民性和人民性等现代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领导人民构建了现代“新国家”的框架:一个在国际体系中保持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一个融合多个民族,承载和推动国家整体性发展的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一个体现“人民性”的社会主义富强民主国家。这三大历史任务互相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逻辑:即以“革命建国”为路径的独立统一逻辑,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民族复兴逻辑,以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为保障的人民性逻辑。今天,中国现代国家的自主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制度及其绩效的人民性获得显著提升。目前,中国共产党制定了2035和2049年的国家发展目标,未来还需增强国家的整合能力和治理能力,提高不同民族的国民身份认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制度与政策的认同。
  • 燕继荣王江成
  • 全文[ PDF 1295265.0 MB ] 2022.3(7):3-13  共有 900 人次浏览
  • 民主理论的发展:超越与重构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超出了许多学者的预期。既有的主流民主理论也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只能依靠“威权韧性”来作出回应。这一事实表明,建立在西方现代化经验基础之上的政治学理论正面临来自中国实践的挑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超越“民主—威权”二分法,将二分法转化为包容性的“三位一体”概念框架,将中国政治作为一种与西方民主相并列的亚类型来看待,并在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基础上,重构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民主理论。
  • 景跃进
  • 全文[ PDF 885932.0 MB ] 2022.1(7):3-9  共有 1369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  8  9  10 »